近年来,随着食品供应环节的日益复杂,监管难度增加,早就有专家建议,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亟待建立。然而,我国已建立起的少数可追溯系统普及性、兼容性和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在食品安全追溯中的作用有限,不仅不利于食品安全监管效率的提高,也使得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责任追究与惩戒成为难题。
防伪可追溯,怎么追?这个体系目前建得怎么样?消费者使用起来是否方便?企业的积极性高不高?推动完善这一体系的建设,还有哪些问题待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建立一个科学的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可追溯体系至为关键。
现状怎么样?
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大多在观望等待
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百姓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对于厘清生产经营者责任、确保问题食品能够及时追踪溯源并有效处置、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推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完善追溯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承担起食品药品追溯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实现对其生产经营的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在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时,能够及时召回相关产品、查寻原因。
我国食品、药品追溯体系建设现状
可追溯体系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在早期少数食品大企业早已开展了溯源系统。但在食品行业,真正搭建起可追溯体系的企业还是占比很小的。在药品领域,可追溯体系建设也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建设起扫码追溯全流程的药企数量有限,大多数药企还在观望等待。《意见》出台之后,生产端的附码率还是很高的,达到95%以上。
但是随着药品进入下游的流通环节,扫码录入信息的数量就大打折扣了,只有40%—50%;到了药店和医疗机构,这一比率衰减得更厉害,95%以上的药品‘身份信息’有缺失。”专业人员反馈。
建设重要性
溯源系统的建设,不管从企业还是消费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建设溯源系统不仅是对消费者的负责,也是对整个行业,整个中国食品市场的负责。让当今的食品安全问题尽量缩小到最小范围,企业建设食品、药品溯源体系是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元素。